观察北京/国内流通强劲是全球化之福\马浩亮?
“十五五”规划提出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是着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有能力、有条件、也有必要加强国内大循环。按照“两个一百年”战略规划,中国将在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不再是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生产形成的“低端工厂”,而是开始了依靠国内循环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门类最全的产业体系、稳步提升的自主科技能力,都是国内循环经济的支撑。le以及优点。面对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逆流,以及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和国际秩序动荡,中国要想确保战略自主权和战略主动权,就必须立足于强大的经济循环体系,做到“任凭风浪如何,我将保持稳定”。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用国内周期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周期的不确定性”。需要看到的是,一些势力常常将国内流通污蔑为“闭关锁国”。事实上,国内循环并不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矛盾,而是双向互动。 “十四五”期间,从制造业外资限制“清零”到全面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及其他金融机构;从多次单方面扩大免签范围,方便来华旅游、交流、商务谈判,到推出K签证,吸引世界各国高科技人才……中国在产业、金融、人才、技术、政策、标准等各方面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高越高。特斯拉、空客、宝马、摩根大通、阿斯利康等各行业跨国巨头纷纷扩大在华投资。他们看到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消费潜力。他们首先为中国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他们也成为参与国内循环的积极因素。这与过去外国企业用“中国制造”供应西方市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中国张开双臂吸纳全球因素融入深耕中国市场,共享发展红利,对接国际市场,这也是全球化的应有之义。因为中国市场本身就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是最有活力、最有潜力、最确定、最稳定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在“十五五”期间不断强化国内循环,绝对是全球化之福。它不会“闭关锁国”,也不会“孤军奋战”。这与霸权国家的“单边保守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